据统计,2023年06月25日,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数为8,032,122,420人。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前221年,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前210年,嬴政驾崩于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骊山秦始皇陵。苏东坡,可担此重任。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自人类出现起,至今究竟存在过多少人?这恐怕找不到有效且令人信服的数据来回答。
据说,14世纪世界人口约为3.7亿。
据统计,2023年06月25日,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数为8,032,122,420人。其中印度以1,426,711,933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以1,425,722,992人位居地球第二。
据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4亿,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数据摘自网络)
在此,且按这个预测的顶峰值106亿,再乘个十倍,保守估计,曾经来到及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应该在千亿以上。
要在这么多人中找出十位最应该知道、最值得记住的,似乎不太容易。因为每个人的标准和喜好存在着差异,心目中的人选当然有所不同。那就缩小一下范围,只说咱中华大地上的。
这里,斗胆且很可能被认为一家之言地列举十位历史人物,说说他们为何应当被知道。仅供参考。
01 人类文明的开启者——盘古(神话)
究竟什么时候有了人类文明?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人类文明?标准也似乎很模糊。至于代表人物嘛,就更不容易找到了。
好在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这难不倒咱。在此,也就借用这位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人物——盘古来代表吧。
那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他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便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当然,这只是神话故事。
据现代科学考证:在古史三百万年以前,地质年代属于新生代第三纪的上新世。考古年代为使用天然木石时代。人类族源属于南方古猿。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婚姻方式为随意杂交。由此可见,盘古时期人类的先祖(猿人)已经存在了,开天辟地只是古人对天地起源的一种大胆猜想。
可以设想,盘古——其实是代表着人类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的一种中国式描述。他所蕴含和代表的,不仅是开天辟地的伟大,更是面对自然的生存艰辛和进化的漫长。
02 国家的创造者——嬴政(秦)
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自前230年起,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前221年,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
政治上,嬴政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社会文化上,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若对比原始、奴隶社会之下的残酷纷争,如此大一统的制度,像是开启了真正的文明社会。当然,战争仍然不断。
前210年,嬴政驾崩于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骊山秦始皇陵。死后由胡亥继位,翌年就爆发了埋葬秦朝的秦末农民战争。
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同时,他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妄图成仙、滥征徭役等行为也引发后世争议。
自嬴政之行皇帝始,至封建王朝在中华大地被彻底推翻,不计其数的皇帝们之所为,或有优劣不同,但就其本质而言,也大体可如上一分为二。在此,就以始皇帝嬴政为代表,其他不一一赘述。
03 改革的探索者——王安石(宋)
封建制度是中华民族经历的最长的社会形态。皇权至上,是那个时代的最高原则。社会财富的极度不均衡,也是其必然结果。
可想而知,此种制度之下的民众,生活必然是艰苦的。有没有对社会的进步提出改革设想并努力推进的人呢?不用说,一定有。在此,就列举一位具有代表性的。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主持变法,尽管那个年代必然是首先维护那封建制度的稳固,但王安石敢于打破旧势力的阻碍,积极探索与挑战、勇于改革创新的态度,是今天正处于改革开放之深化期的中国式现代化仍然需要的一种精神。
当然,历史上的商鞅、张居正等人,也都主导了所在时代的大变革,参与其中的,也有数不尽的人。凡是一心向正、积极向好的,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为他们点个赞。
04 中国文学的引领者——苏轼(宋)
自钻木取火、结绳记事,至文字发明,人类在填饱肚子之后,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
《诗经》、《楚辞》等,或算是开启了这一领域的新的篇章。
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诗人,以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文坛巨匠,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可谓数不胜数。这里,还是选择一位被后人广为熟知的人物来代表。苏东坡,可担此重任。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成就,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有夸张,但似乎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能出其右。
时代虽有变迁,以东坡先生为榜样,积极融入时代元素、努力开拓创新发展,可以做为现代人在文学领域实践的重要力量源泉和指路明灯、终生导师。
05 走向世界的探索者——郑和(明)
如果是向内变革不易,那走出去就更难了。中华大地,一向以八方来朝为荣耀。走出去,以那自傲不及或目光尚未打开的封建主们来看,那不必!
事实果真如此吗?应该不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赢得发展机遇举了证。强者向外,尽管不少有着掠夺、压榨、殖民他国人民的不光彩,但总体来看,也同时带来了世界整体向前的脚步。
郑和(1371年]-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走出去,如何走?向哪里去?这到今天仍是中华民族向前看的一大课题。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06 劳苦大众代言者——愚公(神话)
历史上的人物,留传下来的,都有着赫赫威名。普通大众的代表又是谁?
愚公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列子-汤问》里的故事《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常用以比喻做事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明夏完淳 《大哀赋》:“人容鼓吏之狂,世笑愚公之癖。”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对比历朝历代,这个神话故事虽然人们会笑愚公之愚,但看看他所经历过的苦难与平淡,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在日日“移山”中经历、饱尝。甚至不少人终其一生,也像极了似乎倾尽全力却难以搬动一座山,始终体味着那份苦楚与无奈。
时代在发展,希望大众所面对的,不再是那一座座需要搬动的山。
07 做人尊严的守护者——屈原(战国)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说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之所以说其为“做人尊严的守护”,而没有过分地强调“爱国”,是因为人的精神与气质,原本皆是由里而外地展现。有了那份内涵,外在的表现也便自然而然。当然,沿着这个思路,有尊严的人相信你能够找出一大把。
08 仕途行走的示范者——曾国藩(清)
仕途之士,众矣!仕途之路,不好走,恐怕也是大多数仕途之士的心中苦闷。其实,即便是那些成功之士,所走之路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而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就更让人肃然起敬、自叹不如了。
这里,咱看看清代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晚清第一名臣”、 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
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外轻内重”的局面开始出现。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看上面的成就,或认为曾国藩那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赋异禀之人,其实不然。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赋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檐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当然,可以把让当成是曾国藩虽资质不高、却最终成为大才的一个笑谈。其中的深意,还需静心才能领会。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他的故事就不多讲了。到这儿,大体也足以说明其行走仕途之道了。
09 女权至上的代表者——武则天(唐)
说了半天,全是男人的事儿。不是说好妇女能顶半边天吗?其实,成功的男人背后,也必定有着一位或几位重要的女人,只是没说而已。
既然要选代表,那就来个极致的。
武曌[zhào](624年-705年),一般被称为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3日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并于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她以皇太后身份,于唐中宗、唐睿宗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阳。
当朝期间,开创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措施;军事上与吐蕃频繁交战,复安西四镇,平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
但她任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晚年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今已佚。
历史上的女英雄者,巾帼不让须眉之人也不少,但能做到皇帝的,也还真就这一位。如今只是讲男女平等,在那个封建时代、男尊女卑似乎是平常,武则天却把地位由平地一直坐到了天,说是女权至上也不为过。选她为女代表,还恰当吧!
10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现代)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毛主席的事儿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只强调一点:如果说要想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可远比愚公移山要难得多,那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创立并建设新中国就更是划时代的大事。
从社会制度的划分也可简单地做个选择:第一阶段是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原始社会);第二阶段是防止外敌,巩固国家,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阶段,消除剥削,建立公平、和谐,打造人人享有的幸福美好生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从这个人类发展的大局来看,这的确需要面对的困难、问题和阻力还很多。建立新中国之后的一代代领导集体也在积极努力之中。事业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上面列举的十大人物,肯定有人未必认同。历史上那么多人,为啥偏这十位?的确,各时代、各领域值得记住的人实在太多。在此也列出的也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
其他的,您认为还应入选其中的,那就烦请您为您所认为该被列进中国人应该记住的十大人物中的那位继续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