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百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冯唐魏尚典故: 易老的不只有冯唐,籍籍无名的魏尚,也曾是西汉边疆的柱石

时间:2024-10-05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历史百科

东晋名将权臣桓温曾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青史留名似乎就成了中国历史人物的毕生追求,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逃不过这样的诱惑。不惜留下恶名,也要占据一席之地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能者如过江之鲫,真正留名者又有几人!被埋没的名将那些未能留名者,就是他们才能不出众,功劳不够大么?

东晋名将权臣桓温曾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青史留名似乎就成了中国历史人物的毕生追求,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逃不过这样的诱惑。不惜留下恶名,也要占据一席之地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能者如过江之鲫,真正留名者又有几人!

被埋没的名将

那些未能留名者,就是他们才能不出众,功劳不够大么?显然不是!在《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谷永上疏讼汤曰:“臣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仄席而坐;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乡沙幕。由是言之,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谷永认为:西汉的郅都和魏尚,是像赵国的廉颇、马服一样的人物,而且这段记载是为西汉名将陈汤求情,也就是说陈汤也和他们一样,是“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但翻遍了《史记》和《汉书》,却没有找到郅都和魏尚的列传,郅都被记载在了《酷吏列传》,而魏尚只是在《冯唐转》里作为故事背景出现了一次。

很显然,魏尚在史书上的位置配不上他的功勋。

战克之将魏尚

魏尚,西汉槐里(今兴平县)人,汉文帝时任云中太守。在西汉其实文武分界并不明显,既要能下马牧民,也要能马上统军,对郡国长官的素养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别是边郡长官,则更加要强调军事才能。

魏尚任云中太守期间,积极组织对匈奴的防御工作。魏尚善待士卒,甚至还利用军市做起了生意,赚的钱全都用来给士兵改善伙食,不够的时候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因此他手下的士兵一个个长的壮如牛犊。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兵为饱己者杀敌,每次匈奴人南下“打草谷”的时候,总是被魏尚带领的云中悍卒打的满地找牙,每次都能收获不少人头。之后匈奴人也学乖了,每次都远远的避开云中郡。

都知道自秦国后,中国历代记军功的方式就是人头数,当然这和大家想象的挂着人头继续作战不同。大部分人都没有功夫在作战中去砍人头,所以人头记功其实可以理解成“打扫战场的权利”,只有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才有资格打扫战场,从容不迫的砍人头。

而事情也就出在人头上,魏尚手下的人也不知怎么回事,报功的时候人头数搞错了,差了六个人头。于是汉文帝大怒,要知道人头记功在汉朝执行的是非常严格的,在这个上面做文章被查出来那就是重罚,于是魏尚就被除爵,还得劳改一年,赶回老家种地去了。

后来老将冯唐为其出头辩解,方才官复原职。此时也传为一段佳话,后来北宋苏轼词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便是借用这一典故抒发自己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不出名的名将

那么,这样一个“战克之将”为什么会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呢?中国自古就有“时势造英雄”之说,当然也有生不逢时的说法。

生不逢时的魏尚

在魏尚那个时代,汉家对匈奴一直是保守克制的状态,即使匈奴年年宼边,也只是被动的还击,很少主动出击。空有一身本事,也只能做个守城之将。当轰轰烈烈的反击匈奴战争到来时,魏尚早已死了十几年了,人们常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易老的不只是冯唐。

史家的吹捧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司马迁这么忽视魏尚,但相比于没什么过硬战功的李广被他吹上天,多少让人感到不爽,比起卫青霍去病流水账般的战功,司马迁只能像写故事一样来突出李广的人格魅力,因为实在没有像样的战功可写。

戎马一生,却终究抵不过史家的笔杆子!

魏尚一生为国守边,多次挫败匈奴的进犯,稳定了边疆防线。为汉武帝时期能过大规模反击匈奴打下了基础。虽说魏尚没能得到史家的青睐,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名将,为大汉的崛起作出过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