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百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成语“逢人说项”的典故来历

时间:2024-10-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历史百科

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着“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杨敬之和项斯却没有这种陋习。张籍参加白居易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成就较著,名重一时。项斯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里,虽然才华横溢,有志匡时,却得不到当局的重视。


▲图片来自百度


1、

“说项”是诗坛佳话之一。

晚唐诗人项斯,年轻的时候就能做一手好诗,但当他远出游历长安的时候,却还没有考取功名。

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他住在长安客舍,曾去晋谒老诗人杨敬之,袖着自己的诗稿作为见面礼。

杨敬之早读过他的诗,却未见过他的面,眼前看到这位来访的青年学子,风度翩翩,卓荦不群,诗篇凝炼警策,字字珠玑,对他赞许备至,就作诗相赠:


几度见诗诗总好,

及观标格胜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当时官居国子祭酒,是京师学界的领袖人物,也是“新诗日日出,城中写不禁”的多产诗人。他觉得项斯不但诗章美,气质更美,不愧为后起之秀,是值得逢人称道的。

项斯受到杨敬之的夸奖,从此声望日增,“诗闻长安”,第二年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考中了进士。

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着“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杨敬之和项斯却没有这种陋习。杨敬之有着一颗提携后辈、扶植新秀的好心;项斯怀着一片虚心向前辈学习的诚意。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这种“文人相重”的美好心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此,这个“说项”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诗坛佳话

2、



▲图片来自百度

项斯在长安,还受到另一位老诗人-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赏识。张籍参加白居易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成就较著,名重一时。他对项斯非常器重,称赞项斯是“万人中觅似君稀”的难得人材。

《风雅遗闻》:“籍(张籍)为《唐诗主客图》,以李益为清奇雅正,主升堂者七人,项斯、任翻与焉。”

诗人郑薰有诗说:“项斯逢水部,谁道不关情”,盛赞他们之间的融洽关系。

项斯博学多闻,从他的“为学心难足”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他的诗风近似张籍,清新明快,质朴自然,能“以少许胜多多许”。试举他的《蛮家》一诗为例:


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

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

诗人用浓缩的、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再现南海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对“看儿调象”、“打鼓试船”、“酒后醉眠”、“耕时偶语”几件小事的描写,着墨无多,以最经济的手段,表现最完美的意境。

刻画细致入微,形象鲜明生动,宛如一幅具有地方色彩、饱含生活情趣的田家行乐图,给人以美的感受。张洎称他“工于匠物,字清气远”,这样的评价,确非过誉。

项斯一生阅历多、识见广,发之咏歌,诗作应当非常繁富,但《全唐诗》所录存他的诗一卷,仅得九十八首,可能一部分已经散佚。

3、

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同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扰攘的局面愈演愈烈,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日趋没落。

项斯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里,虽然才华横溢,有志匡时,却得不到当局的重视。他困居长安,贫病交迫,郁郁不得志,仍然吟咏不辍,写过好多首诗来慨叹国家的艰难,同情人民的痛苦,借以寄托自己的忧思。其中一首写道: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可致身!

(《长安书怀呈知己》)

在九陌红尘、热闹繁华的长安城里,诗人在病中寂寞地度过了春天,对着如豆的孤灯,各种愁绪纷至沓来:要想归隐江湖,并非易事;要想留住长安,却又长贫潦倒,无法生活。作客他乡,故人远别,不能叙谈心曲,只得向客中知已诉说衷肠。

至此,诗人感情激荡,象火山喷发,不可遏止,愤慨地提出一个社会问题: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以象自己一样有才华、有抱负的贫苦知识分子,竟会如此彷徨踧踖,找不到一条出路呢?!

我们可以从诗句的字里行间看出,所谓“清平”,乃是“不清平”的反语,而“无门致身”,才是内心愤懑的表白。这种表白,简直是呼喊、是控诉、是斥责,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满的感情。

面对严峻冷酷的现实,诗人清醒地看到了社会的不合理,于是拂袖出京,开始了漫游和隐屠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示了蔑视权贵、不肯随波逐流的决绝态度。

他的《欲别》、《经太白墓》、《游烂柯山》、《夜泊淮阴》、《舜城怀古》、《彭蠡湖春望》、《汉南遇友人》、《荆州夜与友亲相遇》、《苍梧云气》、《暮上瞿塘峡》、《巴中逢友人》、《龙州与韩将军夜会》、《边州客舍》、《边游》等诗,反映了跋涉奔波的生活经历,吐露了抑郁难堪的内心世界。

从这些诗中,也可以看出他长期旅游,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客居西南时,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


自少诗名在,如今白发多,

经年无越住,终日厌番歌。

“越”:古越国,在今浙江一带,这里泛指故乡。“番”:古代我国西南部民族的统称,这里泛指客居之地。在这时,诗人已是白发满头,垂垂老去,犹自到处飘零,行踪无定,年复一年,有家归不得,自然不免厌倦羁旅生涯,思乡心切。

他到了晚年,才做过一任职位卑微的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尉,后

来死在丹徒尉任上。

4、


▲图片来自百度

项斯字子迁,生卒之年不详,约于唐开成、会昌前后在世。关于他的里籍问题,众说不一:《全唐诗》、《辞源》、《辞海》说是“江东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说是“江东人,一作台州人”;《台州府志·人物传》说是“乐安人。

考证有关资料,可知上面三种说法只是概念大小的不同,所指的地方都是一样的,不过以《台州府志》之说更为明确。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置江南东道,又称江东道。江东,是江东道的简称。江东道辖十九个州(那时的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其中十个州属于现在的浙江省,即:湖、杭、睦、婺、越、台、括、温、明、衢等州。

台州是十九州之一,属江东;乐安是仙居的古称,属台州,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概念的从属关系,是“举大名以代小名”的意思。

今《仙居县志》有项斯传,《县志·诗内编》选录项斯诗三十八首。《县志·诗外编》选录杨敬之、张籍赠项斯诗各一首,欧阳衮和项斯诗一首。

《台州府志·古迹略》载:“项斯故居在仙居三十八都项斯坑。”项斯坑村现在属仙居县杨府乡。根据以上的考证,以项斯为仙居县人是比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