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白水,至今还流传着另一个典故。当年,他时常来往于蒲城与白水,他的足迹深深烙印在白水的土地上。相传,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当年杜甫“踩蹬”上马和跃身下马之处。说明了这条路,在唐朝时确实是一个南来北往非常重要的“通道”。杜甫忧国忧民人人皆知,他平时很关心人民疾苦,经常到农家田舍和老农谈心、吟诗作文,写出了许多为民说话的好诗,深得百姓爱戴。就在这时,杜甫听到附近有微弱的呻吟声,这立刻引起他的注意。
杜甫在白水,至今还流传着另一个典故。当年,他时常来往于蒲城与白水,他的足迹深深烙印在白水的土地上。在白水河南岸原雷村乡一带就因他留下两个地名,一个是“蔡邓”,一个是“甫下”。相传,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当年杜甫“踩蹬”上马和跃身下马之处。另一个旁证史实是,在蔡邓与甫下两村必经之路的“通道”村,也有一个关于唐初做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来白水监筑县城、骑马扬鞭路过通道时“勒马看古槐”的故事。说明了这条路,在唐朝时确实是一个南来北往非常重要的“通道”。
另外,还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杜甫忧国忧民人人皆知,他平时很关心人民疾苦,经常到农家田舍和老农谈心、吟诗作文,写出了许多为民说话的好诗,深得百姓爱戴。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在蒲城、白水一带体察民情,正行走时,忽然听到前面锣鼓喧天,甚是热闹。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大户人家给儿子娶亲呢,门口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朱色大门内喝五吆六、划拳行令,很是气派。就在这时,杜甫听到附近有微弱的呻吟声,这立刻引起他的注意。他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围观的百姓面面相觑,摇头不答,有一位老汉偷偷对杜甫说:“客人,还是少管闲事,走吧!”杜甫反复询问缘故,老汉才小声对他说:“唉!遭孽哩!要饭吃的有啥罪?说是在他家门口要饭冲了他家的喜气,硬往死里打,不是乡亲们说情,早打死了,恓惶啊!”杜甫听后,愤恨之情油然面生,便将驴背上的干粮全部倒给了那位要饭的老太婆。那家财主听说有人给要饭的干粮,气呼呼地出了大门,两眼瞪得像鸡蛋。当他认出原来是大诗人杜甫时,赶紧鞠躬说:“失礼,失礼,不知杜大人光临!”这时,杜甫厌恶地看了他一眼,转身向闻讯而来的百姓躬身说:“杜甫打搅乡亲了,告辞!”说罢,心事重重地骑上驴背,扬长而去。
后来,杜甫回到京城写了诗文,把那天财主给儿子结婚的情形写进了诗中,诗中有这么两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文是为老百姓说话的,从此以后,村中老百姓不忘杜甫到他们村来过,感激他敢为百姓说话,就把村名改为“甫下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