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这一成语中的“道”“途”都是路的意思。为说明道听途说的不可信,历史上还有一个笑话:齐国的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的国都,刚进城便遇到了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就一次又一次地把鸭子的数目一直增加到十只。艾子只好付之一笑。艾子转身对同行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这样信‘道听途说’啊!”“道听途说”原来的意思有两方面:不但胡乱听来,而且还胡乱传播。“道听途说”现在一般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这一成语中的“道”“途”都是路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路上听说来的、在路上传播的。意指随便传说的消息大都不可靠,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吕氏春秋·察传》记载:“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这一记载的大意是:春秋时期,都于睢阳的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离井很远,家里每天吃的水和浇菜用的水,必须抽出一个人来回不断地到井上去挑,有时还忙不过来。后来,他们在自己家里打了一眼井,用水就方便了,并且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丁家人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我家打了一口井,等于得到了一个人。”此事一传开,竟被某些人断章取义,添枝加叶,传成了:“丁家打井,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来!”于是传播的人更多,一传十,十传百,越不成话。宋国国君听到了这一奇闻,觉得实在太神奇了,便派人到丁家查问真假。丁家的人说:“我家打了囗井,不用专门安排一个人担水了,因而说‘得一人’,并不是说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播,是背弃道德的行为。”)后来人们就以道听途说教育人听话要有分析,不能以讹传讹,更不能轻意相信,要知道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调查研究。
为说明道听途说的不可信,历史上还有一个笑话:齐国的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的国都,刚进城便遇到了爱说空话的毛空。艾子问道:“老空,最近咱们这里有什么新闻吗?”老空说:“有、有。有一家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下了一百个鸭蛋。”艾子不信:“哪会有这样的事!”毛空说:“那是两只鸭子生的?”艾子摇头说:“这也不可能!”毛空又说:“大概是三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毛空就一次又一次地把鸭子的数目一直增加到十只。艾子笑道:“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毛空说:“我宁可增加鸭子,不能减少我已经说出的鸭蛋的数目。”艾子只好付之一笑。毛空接着又说:“还有一件新闻。上个月,天上掉下来一块肉,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对此同样不信,说:“哪会有这样的事!”毛空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摇头:“这也不可能。”毛空又说:“大概是十丈。”艾子实在忍不住了,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样的事你见过吗?”又问他:“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肉又是掉在什么地方了?”毛空没法回答了,只好支支吾吾地说:“我是在路上听人这么说的。”艾子转身对同行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这样信‘道听途说’啊!”
从道路上听来的,有些是没有根据的话,有的人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从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宋代学者邢昺注《论语》说:“言闻之于道路,则于道路传而说之,必多谬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与刘禹锡论〈周易〉书》中说:有些人没有读懂《周易》,也没有读懂研究《周易》的有关论著,就人云亦云,乱发议论,“是见其道听途说,又何能知所谓《易》者也!”
“道听途说”原来的意思有两方面:不但胡乱听来,而且还胡乱传播。现在我们运用这一成语时,都着重在前半的“道听”二字,至于后半的“途说”,往往被作为“在路上听人说的”意思,同“道听”的含义差不多了。“道听途说”现在一般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