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证明了牛顿理论的预见性、科学性。法拉第的工作揭示了发电机所依据的原理。正是有了电动机,电才能作为动力,最终代替蒸汽机。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发电站把电输送到各个工厂,工厂从电得到动力带动各种机器。由于电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工业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燃素说认为,燃素是化合物燃烧时析出的一种特殊的物质。
历史高二第五课全部知识点总结,要人教版的
第五章 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第一节 自然科学近代数学的建立 (一)数学 数学在17世纪的发展突飞猛进。法国学者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解析几何是研究和解决某些运动变化问题的有力工具,因此,笛卡尔实际上把变量引进了数学,实现了数学的转折。 英国科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完成了许多科学家所进行过的工作,分别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从而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解析几何、微积分以前的数学可称为“初等数学”,它是建立在常量计算的基础上的,算术、几何等都是如此。日常生活使人们习惯于常量计算。但只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人们就会遇到大量变化着的事物,这就需要变量计算。解析几何、微积分发明以后,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以变数为主的领域,可称之为“高等数学”。从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转变,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在力学方面。他发表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因此,人们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这是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理论的威力在于预见。19世纪,人们观察到,天王星的运动与理论计算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根据牛顿理论的推测,在天王星之外应有另一颗行星。不久有人根据牛顿力学计算了这颗新的行星的质量、轨道和位置。1846年9月23日夜间,在预先算好的位置上发现了这颗新的行星,即海王星。冥王星也是在类似的情况下于1930年发现的。这证明了牛顿理论的预见性、科学性。 (三)电磁学的成就 17世纪初,英国人吉尔伯特发现了天然磁石的性质,把“电”这个词应用到英语中间。但在19世纪以前,人们始终把电和磁看作没有关系的两回事。直到19世纪初,丹麦教授奥斯特观察到通电的导线附近发生磁针转动现象,人们才认识到,电和磁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30年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从而开辟了人类生活中的新时代──电的时代。 我们至今仍然生活于电的时代。法拉第的工作揭示了发电机所依据的原理。电动机工作所依据的原理恰好和发电机相反,它是借助于电流的磁效应使电转化为机械运动的装置。它对电的普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电动机,电才能作为动力,最终代替蒸汽机。工业革命后,一部蒸汽机产生的机械功带动工厂的全部机器,当时的工厂就是以蒸汽机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发电站把电输送到各个工厂,工厂从电得到动力带动各种机器。这比每个工厂都装上一部蒸汽机要方便得多。正像有的科学家所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由于电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工业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化学的进步 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他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17世纪末出现的“燃素说”,统治化学近100年。燃素说认为,燃素是化合物燃烧时析出的一种特殊的物质。直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指出,根本不存在燃素这样的物质,说明燃烧是燃烧的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进行化合的过程。拉瓦锡还是通过化学反应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他的理论使化学的发展步入正轨。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他指出,各种物质的原子具有不同的重量;化合物是由以一定数量关系结合起来的原子组成的。不久,意大利一位科学家提出体积相等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等的想法,提出了分子的概念。19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力求把分子——原子概念应用于化学。在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之后,化学才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注意到,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他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他根据周期表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一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后来的发现证明了他预言的正确。周期律的发现,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高中历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知识点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所以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比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网,可能不如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原因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谢谢了呢啊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