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对后世影响重大。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
1.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感情更易于表达,更易于被人看懂,寻求解决问题的想法更为强烈;浪漫: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2.都借神仙之类东西美好虚无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都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可惜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但又心忧天下,自己又不敢直接抨击现实,故而借神仙之类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对后世影响重大。屈原创作了新诗的类型《楚辞》,《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