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只是一次地震安全紧急疏散演练,但同学们还是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自制《地震知识及预防手册》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冷静沉着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侦查学校、家庭在地震时潜在的危险情况。
研究“历史上的地震”的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怎么写?
一、活动背景:5月12日汶川地震,当这个的消息如晴天霹雳传到了我们校园,全校师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了解到灾区人民受到的重大灾难,大家心情都非常沉重。如此大的地震是我和学生从未见过的,在震惊之后我突然有了想法:把“地震”作为现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因势利导,这个“地震”主题的就鲜活生成了。这个主题体现了生活即资源,生活即课程的理念。
二、活动设计思路:
实践活动主要有:阅读地震知识(为什么发生地震、怎样发生);地震中如何自救和他救;了解本次地震灾情和救灾的感人事迹;写倡议书宣传地震知识、呼唤防震意识、动员爱心行动;做爱心卡、捐钱箱(到公共场所发起捐款活动);地震演习;写参加活动感受……。
三、活动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学生和家长探究学习方式,对地震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加强学生们的灾害防范意识。
2、在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锻炼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适应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体味独立探究的乐趣,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享同伴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场所:课堂、校园、社区
五、活动年级:三年级
六、活动时间:四课时
七、活动设计:
这次综合实践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即问题引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最后进行汇报总结,共历时四个星期。
第一节课进行情境引入,明白主题并开始准备阶段:分组,确定选题。
接下来开始实施,学生在课余根据选题制定活动计划,填写调查过程及结果,为汇报时留下第一手资料。第二节课进行“选题”汇报,尽量做详尽些,明确思路。第三节学生继续实施选题;第四星期进行汇报。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先从让人热泪盈眶的地震瞬间 : 母亲手机给以婴儿留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的真实的故事开始。
我从报刊上一篇真实的故事入手: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学生用心聆听,用心观看,用心体会。虽不言语,却深感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知什么时候,有孩子开始难过得趴下,有孩子用手抹眼睛,有孩子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观看完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我请学生谈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学生很踊跃地高举着小手各述己见。
他们人虽小却想到了大爱无声,危难关头,是父母竭尽生命的爱,换来了小女孩的重生;是救援队员的积极施救,回报了无私无畏的英雄父母,也想到了让所有中国人积极行动起来,人人伸出援助之手,用真诚的爱心抚慰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用温暖的双手抹去灾区人民悲伤的泪痕,用仁义的善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让我们与灾区小朋友同呼吸、共患难、心相连,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2提出主题
从上面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发,同学纷纷讲出自己最近了解的有关四川震后的情况,说出自己从媒体或别人那儿听说的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他们长辈的亲属和朋友在那次灾害中的痛苦经历,逐步将话题引入:同情灾区人民,献出一点爱心;四川地震严重地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及财产,所以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准备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指导了一些我结合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制定的一系列的活动,如:阅读地震知识(为什么发生地震、怎样发生);地震中如何自救和他救;了解本次地震灾情和救灾的感人事迹;写倡议书宣传地震知识、呼唤防震意识、动员爱心行动;做爱心卡、捐钱箱;地震演习;写参加活动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确定选题,选题制定不求多,只要能实施,并有成效。
自由组合的的原则是:采用自愿组合的方法分组,提倡男女生组合。并且每组保证有一名同学能上网查资料。小组成员要做到分工明确,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课题研究,有锻炼的机会。同学之间如有分歧,应该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别人。
第二课时
实施阶段
第二节课学生很快就以小组组合出现,并罗列了小组活动要点,学生大胆设想,想从多个方面进行实施,本节课要从中重点挑选,找有可实施价值进行归类。
最后主要总结有以下五组:
1、我为灾区献爱心
(1)、了解地震灾区受灾及灾后重建报道,收集相关资料。
(2)、真情系灾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组织募捐活动。
2、我为地震灾区出份力
(1)、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籍、食品、玩具、文具,助灾区孩子度过难关,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2)、给灾区朋友写慰问信。
3、我为地震防演练
(1)查找、阅读地震及防震知识,进行交流学习。
(2)、进行地震模拟场景体验,组织学生进行了紧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们熟悉震后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虽然知道只是一次地震安全紧急疏散演练,但同学们还是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
(3)、自制手抄报、自办黑板报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同学宣传地震相关知识。自制《地震知识及预防手册》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冷静沉着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
4、我为防震作宣传
(1)、了解四川地震灾区灾民自救的典型事例。
(2)、搜集、阅读、整理地震时自救的方法,制作防震宣传海报。
(3)、到学校或社区作防震宣讲。
5、我与家长共防震
向家长说明你参加“地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设想,争取他们的支持;从今天开始,阅读、搜集与地震相关的资料(可从网络、电视、报纸、书本、家长等途径获取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1)、了解地震基本救护知识。
(2)、侦查学校、家庭在地震时潜在的危险情况。
(3)、侦查社区在地震时潜在的危险情况。
(4)、协助家庭、学校减少地震灾害(来临时可能遇到)的潜在危险
初一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 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 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 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 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 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 了得分。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 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 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 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 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 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 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 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