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标志。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二一、四大发明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研究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因此,学习历史,要从宏观层面出发,把握好每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学好历史关键在于对原有知识进行转化,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到消化、运用,这是一个循序往复的过程,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历史的分析与解读能力。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一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丝绸之路出现;西汉的素纱禅衣很有名;西汉出现最早的纸
5、两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6、六朝:开始出现农村集市“草市”
7、隋唐: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8、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夜市
9、宋朝:儒学有了新发展—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明朝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成祖在中央设内阁;明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明朝的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末的李贽是反传统经典的思想家
11、明末清初:出现三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反封建专制
12、明清时期: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很有名
13、清朝雍正帝:在中央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14、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1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起义是爆发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是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这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17、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18、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了解初步发展的两大原因)
19、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21、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把同盟传报政治纲领发展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2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它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辛亥革命的功绩是_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4、民国初年(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记住发展的三大原因、的民族实业家
2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 文化 运动兴起,这场运动的 口号 是民主和科学,前期的作用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后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26、1919年:五四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7、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28、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
29、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30、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31、1927年:南昌起义,中共开始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2、1934—1936年红军长征,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3、1935年华北事变;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
34、1936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35、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6、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第一次胜利
37、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华北地区)
38、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
39、1946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40、1948—1949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41、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42、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43、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结束,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44、1953年,周恩来针对印度问题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45、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6、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47、1953—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政策,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它既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又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8、1953—1957是一五计划,其地域在东北,行业是重工业为主,记住主要成就。
49、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
50、1958年,中共在经济上出现“左”的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
52、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记住最早开放的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1988年海南省成为中国的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5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九二共识”的达成。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完善,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5、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港澳的回归都涉及了中国的外交,而台湾问题与外交无关。
56、建国后的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70年代东方红一号。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二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秀的历法。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 方法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 总结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三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_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_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_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_。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 措施 :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_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_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_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四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 教育 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相关 文章 :
1.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4.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5.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6.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7.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8.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9.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
10.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大全集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
总结 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历史 重要知识点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中华考试网
2、综述:
(1)分类:
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 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其它 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B、改革者或为统治者,或赢得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 措施 ;
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学习资料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推动下的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
①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政治上: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③思想上: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国内
①社会背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A、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主张政治改革。
B、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民权思想的启蒙(选修二专题一第三课)
a、背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思想上,国内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国外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播;外交上,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基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激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传播西方知识,宣传天赋、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被称为“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2、变法的准备活动——士人干政
(1)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焦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教育 制度
②实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和思想先导
(2)公车上书(选修二P35)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4)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等
高三历史知识点考点总结
1.公元前20__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三历史复习重点考点知识大全
★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三历史必学必背的知识点
★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汇总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的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第一单元的宗法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是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等。
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2、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2、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3、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4、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