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为一名九年级的学生,要想学好历史就要懂得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归纳。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九年级历史 知识点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一
1、西周分封制
(1)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性贵族(如姜尚等),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2)封王(诸侯王)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王指周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权力: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臣民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
(3)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2、秦兼并六国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一)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的统一 措施 (对秦始皇的评价):
(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 文化 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史称“推恩令”)
(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为了改变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科为主。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 教育 ,科举制才被废除。
科举制产生的作用: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
(1)注重 总结 历史 经验 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人镜)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6、开元盛世
出现的原因:
(1)作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
(2)重视地方吏治,反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重视节俭,节制自己的欲望。
7、行省制度的建立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二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 492 年到公元前 449 年,希腊胜利, 马拉松 战役
二、亚历山大东征
征服了埃及、巴比伦、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三、马可·波罗来华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 1275 年来到中国元朝。《马克·波罗行纪》使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公元 12 世纪,被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篇三
一、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日本大化改新
(1)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
背景:为克服危机,稳固政治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作用:使日本迈进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穆罕默德创造伊斯兰教:7世纪麦加
(2)阿拉伯统一过:622年,穆罕默德在买地那建立其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二、中古欧洲社会
1、西欧主要封建国家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715年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等级。
3、罗马教廷:经济上占据了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争;思想文化上控制人们的思想。
4、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
意义:瓦解了西欧封建经济;城市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5、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
看了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的人还看:
1.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2.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3.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4.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重点复习提纲
5.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6. 九年级历史上知识点复习总结
九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九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
1、印度的独立:1947年、英国殖民统治被迫承认印度独立,但实行印巴分治;遗留的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为印巴争夺冲突埋下隐患。
2、15世纪中期,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著名建筑有圣索非亚大教堂。
3、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5、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你好,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恢复到多个帝国主义国际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维护了世界统治秩序,但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让给德国。 影响:该协定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产物。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达到求得自己一时太平的外交政策。 实质:纵容法西斯,达到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目的。 2、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规模。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作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要彻底打败德国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决定对日作战。 3、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用: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实施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5、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迫使德国在5月8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了。 6、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