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密斋,有本书《养生四要》,在这本书中,首先就提到寡欲。在历代养生书籍上,尤其注重欲望的节制。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万密斋原是个廪生,科场不得志后,就决心学医。疏通经络是达到平衡的方法之一。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佛门的清心寡欲,对于这个时代有什么意义
这个经济社会,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口欲,物欲,色欲,正默默吞噬着我们的寿命。《书》曰:“欲多则损精。人,可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安静也。淡、朴素也。虚无。不为欲望所蔽也。
明朝万密斋,有本书《养生四要》,在这本书中,首先就提到寡欲。“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却疾。”
色欲。
饮食男女,人之所欲。你看,现在网上,各种色情片泛滥,许多孩子未成年就开始模仿,没有正确的性教育,以致早早就亏损了身体,肾虚,整个人看起来没精神。三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元气。色是刮骨刚刀。自古以来就不虚啊。精足,可以适当施泄,精亏,就要保养了;再不节制各种疾病就找上门了。
口欲。
为什么现在胃病者这么多,而且趋于年轻化,甚至时常听到三十多岁的人就患了胃癌,更可怖的是还有四、五岁的小孩子因常食零食罹患胃癌。人们贪图食物的美味,所以也给了一些不法商人机会,不计一切人伦道德,仅仅为了满足人们对味的追求。事实上,美味的食物是糖衣炮弹,裹着一层诱人的香,但你要明白,让人吃了上瘾的零食,多少都含各种添加剂。
物欲。
这个经济的时代,成就了一群物质主义者,各种攀比应运而生,房子,车子,衣服,化妆品,鞋子,越贵越好。得不到就想法设法去求,得到了又要想法设法去守,总之损气血,耗心神。所以巨大的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多少有些轻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礼记》有句话:欲不可纵。欲望,不可纵情。越填补越空缺。越填补越痛苦。在历代养生书籍上,尤其注重欲望的节制。
我们看,那些佛门,道家的出家人,往往是人群中的长寿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清心寡欲,世间荣华与情欲都放下了,心里无个所求,自然就能长养精气。
我们一般人也许不能像出家人一下子就放下那么多,因为去欲很难。《东坡志林》中,苏东坡谈到调气养生时提到:“皆不足道,难在去欲。”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齿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我曾经问过师父:“如何能分辨真正的明师?”师答:“无欲。”倘做到无欲,那必是人天导师!所以,非大智大慧之人很难做到。
但欲望是可以节制的。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少,节制。对!要有节制!
节制,要量力而行。
不要试图拿欲望填满我们斑驳的心灵,学会随缘,学会安住当下,身心才不会疲累,人才会健康。
我们需要这样的时刻,请放慢世俗的脚步在青山绿水中,择一处清幽之地,煮上一盏茶汤,静坐,听禅者讲智慧人生。
第一个提出养生的是谁
第一个提出养生的是谁如下:
被称为“中华养生第一人”的名医是万密斋。
万密斋的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
万密斋原是个廪生,科场不得志后,就决心学医。由于他家世代以医药济世,医学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再加上本人刻苦钻研,勤于总结临床经验,因而他的医学造诣很深。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多年,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
万密斋个人经历
万密斋治病,除承继家学外,更以《内》、《难》为本,精研《脉经》、《本草》,博采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诸家之说,兼通内、妇、儿科及养生之学,医术日精,噪闻于隆庆万历年间。行医足迹遍及、罗田、蕲水、英山、麻城、黄冈,远至武昌、郧阳等地,活人甚众。
万氏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亦十分高尚。他痛斥庸医误人,反对巫医惑乱,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视人之子如己之子”,治病不记嫌隙宿怨,不论贫富贵贱,同情劳苦,施医赠药,深受民众爱戴。
养生小知识
养生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也就是体内各种脏腑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心态自然也就平和了。疏通经络是达到平衡的方法之一。每天按揉自己的穴位,肾经是人的先天之本,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那么每天按揉这三条经络就会增强体质,如果不知道经络的走向和具体的穴位可以买张人体经络挂图对照按揉,坚持下来就会增加体质,得到健康的养生保健。肾经主要按揉太溪、复流、涌泉三个穴位、脾、胃二经主要是腿上的穴位中国传统养生的四大原则,谢谢
1、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2、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3、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4、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