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均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练习。骶椎处于脊柱的下部,受压力最大。开始练习时,要防止过分紧张,以免拉伤肌肉。此功主要作用于腰椎,使腰椎第一、二、三节椎间孔所发生的交感神经兴奋,调整器官的功能,从而治疗有关疾病。血压高及初练者慎用。三是吐气时收缩喉部括约肌,利用吐出的气流,锻炼喉部及气管,有利于呼吸道的健康。
古人养生强身功法
我国古人注重养生,从始皇帝开始就曾派童男童女东渡以求仙丹,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里,我们的古人从生活之中 总结 出了许多养生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欢迎大家阅读。古人养生强身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均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练习。
练习方法:
第一势 骶椎功
此势卧功,是在原"顺六合"功中发展起来的。骶椎处于脊柱的下部,受压力最大。练此功可以兴奋盆腔神经丛,有利于所属器官功能恢复。
方法:预备势:身体舒展仰卧,面含微笑,双手自然平放两侧,两脚间隔1厘米,腰部两肾区横垫一毛巾卷(1.5-2厘米厚),然后自然深呼吸3次,全身放松。
起势:上肢不动,不能屈膝,从胯部发力,脚跟部配合,左右两腿交替向下蹬2-3厘米,蹬左腿时,向上拉右腿;蹬右腿时,向上拉左腿。要慢,使骶椎充分受力。每次蹬拉,不低于3秒钟。开始练习时,要防止过分紧张,以免拉伤肌肉。体力不足时,中间可以休息。开始时,可蹬50-60次。以后可逐步达200-300次。
注意:(1).做功时间,以早起床前,晚睡前为宜。(2).要在硬板床上做才有功效,没有硬床,可在地板上做。枕头要低一些。(3).做功后,有的可能大便次数增多,这不是病,适当减少次数,即可恢复正常。(4).有下列病患不可做此功:神经性结肠炎、遗尿症(即存不住尿,失禁,以老年妇女为多)、妇女月经期或其他原因子宫流血不止者。
第二势 腰椎功
此势卧功,同前势骶椎功的功效正相反,不能同时做。此功主要作用于腰椎,使腰椎第一、二、三节椎间孔所发生的交感神经兴奋,调整器官的功能,从而治疗有关疾病。
预备势:与前势同,但腰部不垫毛巾卷。
起势:上肢仰卧不动,两腿屈起,两膝并拢,两脚放于臀部后不动,然后右膝上拉,左膝向下拉。这样两膝交替上、下拉动,带动臀部向左右摆动,从而使腰部受到刺激,兴奋与之相连的交感神经纤维(速度慢些为宜)。
练功次数:可做100-200次。
第三势 腹脏功
此功同一势和二势配套,前两势从不同部位解决植物神经紊乱,此势既有调解神经作用,又有锻炼腹肌功能和按摩腹脏的作用。
方法:预备势:与一势同,要在腰部垫毛巾卷。起势:全身放松,如站功中吐纳一样,缓缓抬起双肩,向前、向上,拉起肋间外肌,慢慢地吸气,同时要提肛、提肾(女子收紧外阴),然后双肩向后,向下旋转,并紧臀,收腹,即借双肩下旋之力,主要靠收缩腹肌之力,以臀部为中心,使上肢缓缓翘(30厘米),下肢翘起20厘米左右,然后缓缓落平。双手不动,不能帮助用力。吐气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翘时屏住气,加大膈肌对腹腔的压力,有利于按摩腹腔,但也会使血压增高。血压高及初练者慎用。二是翘起时用力收缩膈肌吐气,对脑血压无影响。三是吐气时收缩喉部括约肌,利用吐出的气流,锻炼喉部及气管,有利于呼吸道的健康。此势开始可做8-16次,逐渐增多。中间可以休息,不能太累(孕妇忌练)。
第四势 仰卧抖动功
此势是专门为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加强毛细血管的微循环而设计的。
方法:预备势:全身仰卧于硬床上,做3次深呼吸,使呼吸调匀,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起势:上肢不动,右腿屈起踩住,左脚举起70°-90°,用力抖动2-3分钟。然后暂下落,与右脚互换举起抖动。时间以自己体力为依据,一般10分钟左右,如有可能,也可以双脚、双手同时举起抖动2-3分钟.臀部最好垫起3-4厘米,可使举起省力。
功能和原理: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引用阴阳五行学说,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整套功法采用慢、圆、软、连的法则,对人体各重要系统和器官采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加以调整。以甩、挤、摩、捂、兜的运动方法施功于性腺,促进性激素的分泌,以保障健康人体的需要。还以蠕、振、旋、摆、扭的方式运动脊柱,使脊神经得到锻炼和强化,巧妙而恰当地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保证了内脏器官的健康和发挥最佳功能。通过抻、颤、挤、压、揉的直接旋功于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体,来调节内脏和各腺体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保障人体生理活动的均衡。
注意事项:妇女例假期间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腹压较小的动作。
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陀,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 体操 。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 健身操 ,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与“外壮神勇”(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强壮),这近乎要求人的身体要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陀,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与“外壮神勇”(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强壮),这近乎要求人的身体要全面发展。
古人养生强身功法相关 文章 :
1. 传统运动养生功法有哪些
2. 最简单的养生功法
3. 道家养生功的功法介绍
4. 古人养生方法
5. 古人谈养生
6. 古人谈养生之道
有哪些养生之法?
古代文人养生八法: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无论是文学家、思想理论家,还是医学家,活至六、七十岁,甚至八、九十岁高寿者,不乏其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养生方法,这对我们后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 一、睡眠法: 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八十五岁,一生为后世留下九千余首诗篇,其养生方法是注重睡眠。他晚间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晚十点左右)为限度。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的最好方法。经常熬夜,必然头昏脑胀,不仅妨碍记忆、思维能力、而且影响人的寿命。 二、静坐法: 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可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 三、散步法: 散步是一种轻微活动,对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合。古人强调每次进餐后不宜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如南朝齐梁的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饮食不可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应徐步缓行,年老体弱者还不妨带一根拐杖,必要时可驻足而歇息。 四、沐浴法: 定期沐浴更衣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身心舒畅,消除疲劳。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 五、镕赏法 :看书、作文之余,在园栽花种草,饲鸟养鱼,在环境幽雅、空气清新中,能陶冶情趣,协调生活节奏。明代诗人、戏曲家高濂曾着《燕镕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吟诗法: 陆游有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醒然。’吟诵一首好的诗词,不仅给人的听觉器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透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理效应。这种作用,或荡涤肺腑,或激励志操,或悦性怡情,或宁神忘痛,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七、逸游法: 苏轼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镕者便是主人’。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古人早就有‘春日踏青远足,秋日登高望远’之说。投身自然,探奇揽胜,陶醉于江河湖泊之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闷郁便自然消失 八、卧游法: 年高体弱后,无力外出逸游名山大川,可将众多的山水画挂在居室四壁。尽管足不出户,亦可卧而赏之。元朝名画家倪瓒在《顾仲贽见访》诗中称之为‘一畦札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观赏者在欣赏中回味游山水时的情景,从而将病痛渐渐遗忘。全世界最好的养生功法是什么?
展开全部每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一样,适用的运动也不一样,所以养生功法没有最好之说,还是要看合不合适个体。